2010年3月18日星期四

靳輔治河


明清之際的連年戰亂,造成河道失修。清初黃河之患十分嚴重,河務及漕運成為康熙帝重視的三大事之二。


黃河自從南宋初年改道在開封附近折向東南流,經徐州、淮安流入淮河,奪淮河下游出海。由於黃河淤泥沉積量大,元明兩朝,黃河閭日漸淤積,河床墊高,形成河道高於地平面數十尺的「懸河」,造成淮安、開封間連年缺堤,水患頻生。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在淮安與黃河交匯,黃河、淮河水患影響運河漕運甚鉅。康熙十六年(1677)任命靳輔為河道總督,治理黃河,取得成績,成為康熙時期最有成就的河臣。

靳輔(1633-1692),字紫垣,漢軍鑲黃旗人,原籍遼陽,康熙十年(1671)任安徽巡撫。十六年被任為河道總督後,「即遍歷河干,廣諮博詢,求賢才之碩畫,訪諸練之老成,」經兩個多月的調查研究,上疏提出八條全面治理黃河、淮河、運河的完整方案:

(1)疏濬淮安清水浦至入海口河床,並利用淤泥築堤;
(2)修濬連接洪澤湖及黃河間之運河,加速水流,使淤泥可衝出大海;
(3)加固洪澤湖東岸一帶的堤防;
(4)修治崩壞堤岸三十四處;
(5)加深淮陰至高郵運河河段二百三十里;
(6)增課地方賦稅作為治河經費;
(7)裁併冗員;
(8)在適當地段置兵守護河堤。

這規模浩大的規劃,共需銀二百三十四萬八千餘兩,當時雖三藩戰事正緊,政府財用浩繁,康熙帝還是批准了。

靳輔自康熙十六年至二十七年在任的11年間,分階段進行上述的各項工程,期間雖被反對者中傷彈劾,受削職處分,但康熙帝第二次南巡(康熙二十八年,1689)時,看到靳輔治河功績深得民心,重新任命靳輔為河道總督,並兼督漕運。康熙三十二年(1693)靳氏病逝,死於任所,入祀淮安「賢良祠」。靳輔的治河方略,緩和了黃河、淮河下游及洪澤湖、南運河一帶的水患威脅,為清朝中、後期黃河下游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