荀子言性惡,否認有先驗的道德,認為人的道德屬性是後天環境陶冶而成的。因此,荀子的性惡論強調後天禮儀法治的重要性。
荀子認為人性是天然的。他說:
「生之所以然者,謂之性。」又說
「凡性者,天之就也,不可學,不可事。」(《荀子‧性惡》)
具體地講,他說:
「今人之性,目可以見,耳可以聽;目明而耳聰,不可學明矣。」(《性惡》)又說:
「凡人有所一同:飢而欲食,寒而欲煖,勞而欲息,好利而惡害,是人之所生而有也,是無待而然者也,是禹桀之所同也。」(《荀子‧榮辱》)
這裏可以知道,荀子所說的性是指人生理方面的本能,這種本能是人與禽獸所共有的。荀子的性既然是指人的動物性,這種性是人人皆同,既不能說善,也不能說惡,它應是中性的。
人性如何從自然之性而至性惡的呢﹖荀子說:
「今人之性,生而有好利焉,順是,故爭奪生,而辭讓亡焉;生而有疾惡焉,順是,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;生而有耳目之欲,有好聲色焉,順是,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。然則從人之性,順人之情,必出於爭奪,合於犯分理亂而歸於暴……由此觀之,然則人之性惡明矣。」(《性惡》)
由自然之性導至性惡的關鍵是人「順」官能的慾望,而產生出「爭奪」、「犯分理亂」、「歸於暴」的行為結果來。順是者,順自然之情而不知節制之謂。荀子的性惡說是指的人性如順其自然發展,則由於慾念的衝擊,最後必入於惡。所以荀子講性是就人在社會生活中的實際表現而講的。他所指的性本質應是指「性向」。但我們不能因人性有為惡的性向而證明人性普遍是惡的。
荀子言性惡,並不就此完結,他的性惡論最終是為他的「禮義」、「法治」的政治主張服務的。他說:
「人之性惡,其善者偽也。」
在他指出順人性情會導致「爭奪」、「犯分亂理」之後,提出化性起偽的主張:
「故必將有師法之化,禮義之道,然後出於辭讓,合於文理而歸於治。」(《性惡》)
荀子注重後天環境培養、聖人教化對人變惡為善的作用,目的是「歸於治」。他認為,人性為惡,性、情欲為人天生的資質,為了治國安民,就必須變化性情,節制欲求,積習成善節慾合道,用禮善欲。他說:
「人生而有欲,有欲不得,則不能無求,求而無度量分界,則不能不爭。爭則亂,亂則窮。天王惡其亂也,故制禮義以分之,以養人之欲,給人之求……故禮者,養也。」(《荀子‧禮論》)
荀子主張以禮養欲,即養人的性情之欲,主要是養人的身體官能之欲。他認為如果順從人性情欲要求而不節制,就會引起社會混亂。為了制止混亂、爭奪,就要師法聖王的教化,靠人為之「偽」來改變惡性,因此要實行禮治、法治。這種「人之性惡」及「化性起偽」為他的禮治、法治主張找到了理論根據。
荀子認為人性是天然的。他說:
「生之所以然者,謂之性。」又說
「凡性者,天之就也,不可學,不可事。」(《荀子‧性惡》)
具體地講,他說:
「今人之性,目可以見,耳可以聽;目明而耳聰,不可學明矣。」(《性惡》)又說:
「凡人有所一同:飢而欲食,寒而欲煖,勞而欲息,好利而惡害,是人之所生而有也,是無待而然者也,是禹桀之所同也。」(《荀子‧榮辱》)
這裏可以知道,荀子所說的性是指人生理方面的本能,這種本能是人與禽獸所共有的。荀子的性既然是指人的動物性,這種性是人人皆同,既不能說善,也不能說惡,它應是中性的。
人性如何從自然之性而至性惡的呢﹖荀子說:
「今人之性,生而有好利焉,順是,故爭奪生,而辭讓亡焉;生而有疾惡焉,順是,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;生而有耳目之欲,有好聲色焉,順是,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。然則從人之性,順人之情,必出於爭奪,合於犯分理亂而歸於暴……由此觀之,然則人之性惡明矣。」(《性惡》)
由自然之性導至性惡的關鍵是人「順」官能的慾望,而產生出「爭奪」、「犯分理亂」、「歸於暴」的行為結果來。順是者,順自然之情而不知節制之謂。荀子的性惡說是指的人性如順其自然發展,則由於慾念的衝擊,最後必入於惡。所以荀子講性是就人在社會生活中的實際表現而講的。他所指的性本質應是指「性向」。但我們不能因人性有為惡的性向而證明人性普遍是惡的。
荀子言性惡,並不就此完結,他的性惡論最終是為他的「禮義」、「法治」的政治主張服務的。他說:
「人之性惡,其善者偽也。」
在他指出順人性情會導致「爭奪」、「犯分亂理」之後,提出化性起偽的主張:
「故必將有師法之化,禮義之道,然後出於辭讓,合於文理而歸於治。」(《性惡》)
荀子注重後天環境培養、聖人教化對人變惡為善的作用,目的是「歸於治」。他認為,人性為惡,性、情欲為人天生的資質,為了治國安民,就必須變化性情,節制欲求,積習成善節慾合道,用禮善欲。他說:
「人生而有欲,有欲不得,則不能無求,求而無度量分界,則不能不爭。爭則亂,亂則窮。天王惡其亂也,故制禮義以分之,以養人之欲,給人之求……故禮者,養也。」(《荀子‧禮論》)
荀子主張以禮養欲,即養人的性情之欲,主要是養人的身體官能之欲。他認為如果順從人性情欲要求而不節制,就會引起社會混亂。為了制止混亂、爭奪,就要師法聖王的教化,靠人為之「偽」來改變惡性,因此要實行禮治、法治。這種「人之性惡」及「化性起偽」為他的禮治、法治主張找到了理論根據。
荀子強調要師「聖人」的禮義,才能化性起偽,但照荀子的說法,聖人的性也是惡的。「凡人之性者,堯舜之與桀、跖,其性一也;君子之與小人,其性一也。」(《性惡》)那麼,聖人的化性起偽又是怎樣產生的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