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11月3日星期二

明清兩代的士紳


士紳是明清兩代社會的一個獨特的社會階層。

明中葉以降,社會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,其中重要表現在土與商兩個階層的升降與分合上面(余英時.1985年)。士紳包括士層與紳層,是一個合稱。士紳階層的產生,與自明代開始科舉制度包含學校制度的改變有關。科舉的受試資格在明以後只限於學校的學生,士、庶之間因此有了制度上的區別。士階層,由未入仕但持有學位的讀書人所組成,亦即是現在的知識分子,他們包括生員、監生、舉人等。

自明洪武始,生員可從國家得到相當於九品官的特權,其中最重要的是徭役優免。明初監生大部份由生員中選拔,並且可以直接入仕,或參加鄉試而成為舉人,舉人可憑其資格入仕,也可以多次參加會試,且從國家得到與監生相同的終身特權。因此明清時代的士階層是社會的特權階層。

其後,透過捐納亦可成為生員,生員與監生的數目隨之劇增,逐固定成為一個獨立的階層。紳是入仕有官位的讀書人的階層。明清兩代,因為有捐官制度,紳也就不一定全是讀書人了。社會上把未入仕的學位持有者與有官位者併稱為士紳。

明中葉後,里甲制逐漸瓦解,士紳擔起國家統治鄉村的輔助者,他們透過捐官、捐錢建學校、祠堂獲取社會地位和政治影響力,同時並享有各種特權,不斷積集土地。非特權地主,為避免過重的稅役負擔,亦通過捐納方法成為紳士,或藉詭寄和投獻把田地委托給紳士,故士紳漸漸亦具備了大地主的特性,成為明清兩代較重要的一個社會階層。

2009年9月6日星期日

2009年2月24日星期二

野史《穆天子傳》

野史是一些歷史人物的事跡,因為帶有神怪的色彩,不為正史所取。

野史和傳說都是小說萌芽期的重要資料。它們與小說相同的地方是都有人物和故事,但這些故事都是現實生活中不大可能發生,神怪的色彩很濃厚,其中最大的特點是「雖本史實,並含異聞」,所以不是歷史。但主要的還是,無論是神話、傳說、還是野史,都是無意識的創作,只是間接反映了初民對自然界的一些看法和態度。野史雖不足作為信史,但確實彌補了正史的不足,而由於野史也許離正史所載事實較遠,想像虛構的成份較多,因此就成了小說中頗有勢力的一體,但又和小說有主題,有寄意不同。

古代野史的作品包括:《穆天子傳》和《汲冢瑣語》;《逸周書》的<克殷‧世俘‧王會‧太子晉>;《虞初周說》;《燕丹子》;揚雄的《蜀王本紀》;趙曄的《吳越春秋》;袁康、吳平的《越絕書》等。這些作品具有人物和情節,與小說相近。

《穆天子傳》成書在《山海經》之後。內容分成兩部分,一是《周游行》五卷,記周穆王駕八駿西征的過程;二是取自雜書的第六卷,記盛姬死於中途而歸葬的情況。研究小說史者都同意《穆天子傳》是文學史上第一部具有小說意味而篇幅較長的作品,其中有周穆王的實錄,但也有神話和傳說的渲染,是志怪和神魔小說的先河。

野史作品含有一定程度的小說因素,又為後世小說的創作提供了重要資料,其寫事傳人藝術手法對小說的創作亦有深遠的影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