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6月28日星期六

《書經》的「以德配天」思想


《書經》為戰國以前官方文件的彙集,其中所記的言論,表現了中國原始的政治思想觀點,主要包括「以德配天」及由此而衍生出來的「民本」、「尊賢」思想。

「以德配天」指天子受命於天來管治人民,並不是任意的,而是取決於天子的德行。若天子不敬德謹行,就有負天神的期望,即不可能「祈天永命」,不能繼續管治人民。而天的意旨是通過人民的意向表現出來的。「天聰明,自我民聰明;天明畏,自我民明威。」(《書經‧虞書》)所謂「天意」即是「民意」的顯現。由於天的意旨表現在民意上,故為政者修德的具體方法便是要愛民、安民及保民,由此引申出「民本」或「貴民」的觀念;而由如何保民,再引出「尊賢」的觀念來。

「民」意既然成為天意的代表,統治者就不得不重視民意所向。表現在具體的施政上,統治就要「以民為本」,視人民為國家的根本。《書經‧商書》提到「古我前後,罔不惟民之承,保后胥慼,鮮以不浮於天時。」說歷來為君者,無不敬重民意;而民亦與君同心以禦憂侮。強調君必尊重民意,同時人民應與君主同憂,以便克服困難。而《書經‧周書》中的「人無於水監,當於民監。」說明政治上的興亡得失,實由人民的趨向來決定,這也是以人民為國家根本之意(勞思光,1995)。


《書經》亦常常透露出重視人才的觀念。「皋陶曰:都,在知人,在安民。禹曰:吁,咸若時。惟帝其難之。知人則哲,能官人;安民則惠,黎民懷之。」(《書經‧虞書》)通過皋陶與禹的對話,提出「知人」與「安民」二項政治原則。「知人」與「安民」並列,顯示對人才的重視,亦表示淡化、減損英雄崇拜或領袖萬能的觀念。同時提出「知人則哲」、「安民則惠」,即能認識人才就是明智,能安定人民就是有惠愛,作為治道的準則。這是日後儒家強調「聖君聖相」、「保民而王」、「仁政王道」以及「以民為本」的理想政治的思想來源。

沒有留言: